找到相关内容308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参悟佛教(1)

    谛?所谓谛者,生、病苦、死、忧悲恼、怨憎会、恩爱别离、所欲不得,取要言之,五盛阴。是谓名为谛。  这八可以分为二类:第一类生老病死,认为人生的自然过程是;第二类,优悲恼、...发动政变,拥立他的儿子毗琉离(即毗卢择迦)为王,不久发兵消灭了释迦的国家。当毗琉离王兴兵方行之曰,佛陀曾于路上劝阻,但未成功。被杀“释种”,“积尸如莽,流血成池”。佛陀曾听到释氏五百妇女被戮含称佛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3858733.html
  • “理性”与“觉性”——中国佛学与宋明儒学的一个公共话题

    教以“四谛”说、“十二因缘”说教化众生,其关切点恐怕还不是“心性明净”,而是心性迷失。佛陀谈及“谛”称:  彼云何名为谛?所谓生、病苦、死、忧悲恼,愁忧苦痛,不可称记。怨憎会、恩爱别离、所欲不得亦复是。取要言之,五盛阴,是谓谛。[5]“五盛阴”,即凡有身心皆。此无疑明示人之成为人,实为一受苦受难的存在。而的根源,亦即人之成为人的根源,本于“无明”。佛陀开示称:  ...

    冯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60259502.html
  • 敦煌北朝时期《法华经》艺术及信仰考察

    微灭后愿含灵抱识离舍三途八难   现在/往生妙乐齐登正觉/大代大魏   大统五年五月廿一日造讫   从“夫从缘至果,非积集无以成功”语句看,供养者熟悉到修行及达成正果都是都一个漫长的、需要不断积累...七佛”在汉译五部四阿含中皆有出现,旨在说明释迦佛法的永远性和正统性。在北朝佛教论述佛法传承世系时,也多以“过去七佛”指代过去诸佛。如魏收《魏书·释志》中就有“释迦前有六佛,释迦继六佛而成道,处今贤劫...

    张元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5360100.html
  •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─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

    、集、灭、道四种正确无误的真理。在《增一阿含经卷十六?四谛品第二十五》中,佛陀告诉弟子:   所谓谛者:生、病苦、死、忧悲恼、怨憎会、恩爱别离、所欲不得。取要言之,五盛阴,是...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,大致可分为: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(譬如爱别离、怨憎会)、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(譬如、病、死)、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(譬如贪嗔愚痴)、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(譬如居住的空间窄小、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5660104.html
  • 从道教看三教伦理的互补

    宇宙万物的思想基础。佛教基本经典对此都有详尽的论述。《分别圣谛经》把人生过程整个判定为饱受苦难的历程,提出“四圣谛”说:“云何为四?谓圣谛、集、灭、灭道圣谛。诸贤,云何苦圣谛?谓生、...生命形式。如何才能解脱这些的磨难?《杂阿含经》卷一的阐发甚切:“世尊告诸比丘,于色不知、不明、不断、不离欲,心不解脱者,则不能越生、、病、死怖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不知、不明、不断、不离欲贪,心不...

    姜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13060327.html
  • 般若义理的探究

    而是说造作集必有,修道必然证灭,此法谛实无虚也。  四谛又名四圣谛,因系圣者所修,故名四圣谛。集二谛,系圣者所离所断, 灭道二谛,系圣者所证所修,故名圣谛。  分别圣道经云,云何苦圣谛?谓生...四谛之广论。    十二因缘者,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。其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为集谛,其余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等七支为谛,此是生死流转十二因缘。对治为道谛,无明灭乃至生死灭,是为灭谛,此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5160387.html
  • 自利利他论

    证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具足佛的一切性德,本来是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的,但由于无明障蔽,业力牵引而流转生死,众煎迫。避求乐,乃众生之共求,然为二障所阻,求而不得,或虽有小得,得而复失。生、病苦...义理精深而晓畅,会得其意者,勿需余论。然心为物役者,因遍计所执,认矛盾为宇宙人生之实相,自他相隔,爱恶相攻,自烦烦人,他而又自苦。其障重蔽深,恐不借世智导引,无以登堂人室。感此,不怕吠影吠声、贻笑大方...

    净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4561056.html
  • 佛教的礼仪及其禁忌

    ) 、“疑”(犹疑)、“恶见”(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、断见等)为六个根本烦恼。由于有烦 恼,就会感到人生是的。一般地说,人生有八:生、病苦、死、爱别离、 怨憎会、所求不得、五取蕴。...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都取决因果关系。同样,人的 、人的生命和人的命运,也都是自己造因,自己受苦。十二因缘是: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 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死。十二缘起的内容和互相关系如下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4061319.html
  • 怎样解读《心经》

    恼,心平气则和,自性无烦恼。自心本清静,一了百自了,明心见了性,万事都能了,表面平常人,心中觉悟高,不离诸是非,不逃诸烦恼,本来没有事,辣酸甜都是自我心。 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死亦无死尽...,已达无生无灭,无无死之涅盘境界。  4 心经解读   无苦集灭道   佛说人生有八∶生,病苦,死,爱别离,怨憎,求不得,五蕴盛。集,就是众在心,心中全是,灭,是跳出烦恼,诸...

    妙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14062569.html
  • 试论天台止观之渊源

    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病死尤悲惱, 是名缘生法。.... 多闻圣弟子,於因缘法、缘生法,如实正知、善見、善觉、善修、善入。”[30] 此中指出,禅修者对於身心流转过程中的缘起及缘起法要如实观察;生起闻...、灭、灭道跡?舍利弗对摩訶拘絺罗说:“云何苦如实知?谓生、病苦、死、恩爱別、怨憎会、所欲不得,如是略说五受阴,是名为,如是如实知。云何苦集如实知?当来有爱、喜贪俱、彼彼乐著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15562583.html